首先,癌症與其他慢性病最大的不同,就是兇殘且沒耐心。它由不得我們不謙卑;通常,它不容許太多的等待、猶豫,不容許否定心理,不容許「我先這樣試試看」。時間就是關鍵,稍縱即逝,無法重來;等當事人先浪費時間照自己意思去試這試那,做完實驗,時間也用光了,再回頭已來不及。

     有名的不幸案例比比皆是,例如,蘋果電腦前執行長賈伯斯(Steve Jobs),罹患胰臟神經內分泌瘤,原本尚屬可手術治療的階段,但,卻嘗試藉著吃素、喝蔬果汁、針灸、灌腸和草藥來對抗癌症,拖延9個月才接受手術,終因癌症已轉移而不幸病逝;另一位香港歌手梅艷芳女士,罹癌時亦屬可手術階段,亦因種種考量,未及早治療,最後病逝。

     罹癌考驗的不只是醫療,更是人性。正向以對,才能展開大反擊。事實上,多數癌症已可有效治療,超過一半的癌症病人,能成功存活超過5年。享譽華人世界的企業家及青年導師李開復先生,52歲被診斷出淋巴癌第4期。他積極配合醫療團隊,接受化療,輔以運動、充足睡眠與均衡營養,17個月後重返工作,回歸正常人生活。


及早預防、及早發現、及早治療

     根據國民健康署102年的研究,癌症病人不治療的七大主要原因,依序是「年紀大覺得沒有必要再接受治療」(39%)、「害怕開刀」(35%)、「害怕化學或放射線治療的副作用」(27%);「擔心接受治療後影響生活品質」(18%)、「害怕治療過程或是治療後的外觀影響」(14%)、「需負擔家計或工作忙碌」(14%)及「害怕增加家人的負擔」(14%)。

     而病人中斷治療的主要原因中,亦以「治療的副作用過於難受,無法接受」佔七成為最主要。這些害怕和擔憂,其實可以透過與專業醫療團隊的討論,有效為病人解惑。

     國民健康署從103年起,在87家參與「癌症診療品質提升計畫」的醫院,推出「癌友導航計畫」,任何人一旦被醫師診斷為癌症,腫瘤個案管理師就主動聯繫病人,第一時間給予病人關懷、醫療諮詢、經濟支持轉介及就醫資訊等,成為醫療團隊與病人溝通橋梁,降低罹癌者害怕與焦慮,就算疾病發現時已進入末期,也能提供改善不適症狀的緩和照護,引導病人在3個月內及早接受適切醫療。



出處:2015年12月號《遠見雜誌》 《遠見雜誌》第354期

作者:邱淑媞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罹癌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右or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