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這篇是普遍級,歡迎大家觀賞~

 

趁今天小右老師動手術的時候,看了兩本書,其中一本就是冉亮的「風聞有你,親眼見你」,副標題就是「一個新聞記者與乳癌的故事」。

 

冉亮是一個狠角色,在民國八十幾年的時候,她是中國時報派駐華盛頓的第一流記者。用現在的媒體生態來說,大約就是google派去駐守大陸北京的新聞特派員,負責溝通中美兩國(當時是台灣和美國)的重要橋樑。還曾經專訪了許多非常大咖的人物,例如CNN總裁泰德.透納、以及當時的美國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鮑威爾將軍。現在我們每天都可以看到24小時的新聞,覺得很普遍、甚至有點煩,你知道新聞台的濫觴,就是CNN,而開創24小時新聞台的,就是泰德.透納。而包威爾將軍年幼的時候,美國還有種族歧視,他憑著自己的努力,成為雷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,接著,成為參謀首長聯席會主席。冉亮,以一個台灣女子的身份,能夠採訪他們,並且寫出一篇篇生動的人物採訪稿,讓台灣人更加認識這些了不起的人物。

 

這本書裡描述了冉亮罹患乳癌,然後接受化療跟當年很流行的「骨髓移植」的心路歷程。她所經歷的痛苦跟內心的煎熬,看得我都快哭了,害我跟陳醫師講話的時候,也要哭要哭的樣子。陳醫師應該覺得很奇怪,手術完明明好好的,沒有什麼壞消息,我是在想哭什麼~唉呦~我就剛好看完這本書嘛~哪知道突然就叫到我了~哈~誤會誤會啊~

 

重點是,要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,這本書裡面除了作者剛聽到自己罹患癌症的內心世界可以參考,其他後續療程、治療方式,都跟現在的治癌方式已經天差地遠了。這種差距,就像跨越了好幾個光年差別那麼大。就像當時大家連「手機」是什麼都沒聽過,現在人人一台智慧型手機天天上往聊天玩遊戲一樣的巨大差異。我們對於癌症的認知,確實還是非常有限,但重點是,我們已經有了非常長足的進步,可以用一種讓病人比較舒適的方式(跟冉亮比起來,現在的治療方式根本就是天堂),讓我們在消滅癌細胞的同時,顧及病人的日常生活、個人尊嚴跟維持一種「治好不難」的想望,對於治癒真的是有莫大的幫助。

 

有時候,生病這回事,並不是只有治療身體的部分,心理也是很重要的。只有當你想要讓自己健康、堅信自己會變健康,而且也努力的讓自己透過醫療、信仰、親朋好友的鼓勵跟自己堅定的信念,讓自己變健康,才會健康。如果只有醫生想治療,病人卻不願意(像藝人高凌風那樣)接受治療;或者只是想要治好,卻不理會醫師的指示,不付出努力,也是枉然。而且,因為治療的過程中,總是會有難過不舒服的時候,如果在這些難過的時候放棄了要自己變健康的堅定信念,也是不會好的。也許在變健康的路途上是一片黑暗,但我們內心的堅定信念,始終是引領我們通向希望的燈塔,終究會引領我們到我們想去的地方。而如果我們目前是健康的,除了珍惜自己的身體,在行有餘力的時候,別忘了也幫別人的燈塔加點光,為生病的人加油打氣。有時候,簡短的關心問候或者是一則簡訊、留言,對病人來說都是非常有幫助的。

 

冉亮在寫這本書的時候,她痊癒了。但後來,又因為癌症復發而過世。所以,我要講的另外一件事是「死亡」。「死亡」在傳統的台灣文化中是個忌諱,但是我始終覺得,凡是都得做最壞打算,做最好的準備。各位親愛的大朋友與小朋友們,小右老師確實「可能」會因為癌症而死亡,或者在未來不知多久的某一天,因為老了、病了、意外而死亡。每一個人,包括正在寫網誌的我跟看網誌的你,都會有需要面對死亡的一天。想著那一天,你會害怕嗎?何不利用這個機會想想,你真正恐懼的是什麼?痛嗎?離開親人或心愛的人嗎?不能作自己喜歡做的事嗎?無論自己怕的是什麼,在我們有限的生命中,想辦法面對、解決它。如果怕痛,那就搞懂什麼狀況會痛?能不能避免?如果不能,那該怎麼做?如果為了離開親人或心愛的人,那在活著的每一天,就盡自己所能的愛他們,並且確定他們感受得到你的愛,享受你的愛。當你要死亡的那一天,這個問題還是會讓人心碎,但至少就不會那麼讓人遺憾了。如果是不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,就把握時間多做一點~人生的長短不是我們可以決定的,可是怎麼讓自己過完每一天,卻是自己可以決定的。我們該好好把握可以決定的時候!

 

如果大家還有空,冉亮提到的「前世今生」以及「潛水鐘與蝴蝶」這兩本書,都很建議大家去翻翻。這兩本書可以幫助我們看見生命的有限與無限,再好好思考現在的自己,應該是開始新的一年的好方法喔~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小右or姐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4) 人氣()